互联网金融风口上的猪:P2P
P2P作为互联网金融的表现形式之一,已经成为了近期的舆论焦点,积极的、消极的,官方的、民间的,国内国外的,协会联盟的倡议宗旨等等,不得不说,P2P已经成为了互联网金融的舆论爆炸桶。P2P并非是山水猛兽,也并非是不怀好意的搅局者,中国的P2P行业在本土化过程中需要一个高潮的跌宕期作为稳定和秩序化的前奏。从目前的趋势看,高层已经开始密集调研P2P行业,后期出台监管政策成为必须,而整个行业也在进进出出中形成了一些基本共识。
一句话,山雨欲来风满楼,P2P行业酝酿大变局,在冲击着传统金融业的同时,也面临着外部的反冲击:银行入局,电商蠢蠢欲动,其他潜在竞争者枕戈待旦。P2P就是当前一副最真实的互联网金融厮杀图: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前赴后继,等待监管者的到来。
1、 P2P对银行资金的分流
据相关数据统计,工、建、中、农四家大型国有银行存款持续流出的趋势仍未得到改善,截至2013年10月27日四大行存款环比负增长1.29万亿元。而存款流失的趋势从7月份就已经开始,7月份、9月份银行存款资金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流失情况。这部分流失的存款去了哪儿?从这股资金分流的趋势看,银行在资金融通中的传统垄断地位开始略微松动,金融脱媒和互联网金融成为新的资金融通渠道。
从最新的银监会数据来看:2013年11月13日,商业银行前三季度净利润累计11216亿元,同比增长1.36%。不过,第三季度净利润较二季度减少158亿元,环比出现负增长。流动性三项指标中有两项下行。其中,作为重要流动性指标的流动性比例三季度末为42.80%,相比二季度下降0.88个百分点。而三季度净利润环比呈负增长的原因,主要是央行从二季度末开始收紧流动性,商业银行资金成本上升所致。
对于互联网金融来说,对银行存款的分流的渠道之一就是P2P,也就是人人贷。从投资理财的角度来说,人人贷的收益率随各个平台的运作方式而有所差异,但远远高于一般的投资收益,一般处于年化10~20%之间,比银行理财、信托产品、基金产品以及股票债权的收益都要高。背后所隐藏的一种暗伤就是普通民众安全、高收益投资渠道的缺乏和现有投资渠道门槛、安全性之间的结构性错位。
目前唯一难以控制的就是系统性和流动性风险,据行业数据,截止2013年9月份,大概存在500~600家左右P2P公司,大部分在风控上还不完善,但一些行业龙头如拍拍贷、人人贷、等在业务规模和流程上较为出色,能够满足投资者的投资回报。2012年P2P贷款规模500亿至600亿元,按目前发展速度估算,全行业贷款规模在年初已有望超过千亿元。
2、 P2P究竟哪种模式最正宗
对于P2P行业,目前存在的五六百家运营中的网贷平台,绝大多数是由第三方,民间资本成立的借贷撮合平台,规模较小,抵御风险能力差,且大多以金融信息服务公司或者信息技术公司名义注册,缺乏一致的行业准则。这也和P2P行业存在很大的监管漏洞有关。
目前的P2P行业,依据参与主体进行分类,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参与者:
第一种是无任何官方背景,线上,第三方的网上贷款交易平台,大多数提供保本赔偿的承诺,但在规模、实力、资金量、信用审核方式千差万别。
第二种是有一定政府或者国企背景,如平安陆金所,是专门对接投资者和具体项目融资方的P2P撮合平台,并由平安旗下担保公司担保交易。
第三种是以招行为代表的传统银行。利用银行现有的小微、零售客户,辅助利用银行的信贷审核和信用评估方式,把原本线下的信贷交易转移到P2P的线上,短期内影响不大。
严格意义上说,P2P和其他的互联网概念一样,也属于海外的舶来品,在中国化的过程中肯定是需要结合中国的实际融资和投资环境的。而对于P2P来说,最本质的意义是结合互联网的渠道、数据和信息优势,开展和传统金融业完全不同的网上金融服务。在这一方面,互联网金融中的P2P概念最正宗的表述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征:点对点,数据征信,账户托管,透明公开。
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来衡量的话,剔除做自融的,非法投资的,以及非点对点,也不能利用互联网数据征信的大多数P2P来说,最多只是其他金融产品和方式的P2P化变异,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P2P,只是借着网络的躯壳而已。当然,在P2P中国化的过程中,也不能排除部分平台结合了中国信用环境缺失,线下业务开展较为顺利的本土优势,甚至也有利用P2P做项目对接,转移债权获得收益的案例,但这些都不是本质上的P2P。而且这部分业务将来也一定会面临线下最激烈的竞争者:小贷公司、银行的小微业务和部分保险业务。所以,线下眼前还是个信贷不饱和的市场,将来就很那说了。而基于线上的互联网金融业务则存在很大的挖掘空间,随着整个社会消费和投资环境、习惯的迁徙,基于互联网的营销逻辑和使用习惯将成为下一个投融资热点。
3、 P2P的本质核心:互联网数据征信
说到互联网金融,一般的理解是金融结合了互联网的运作方式,或者是互联网企业在平台上衍生出的金融属性,在这种理解中,互联网金融充当的是传统金融的渠道作用。但互联网金融如火如荼地满足屌丝和便捷投资者的需求,所依靠的也不仅仅是这个看似简单的“通道”作用,背后隐藏的是大数据时代下的互联网特征:数据的积累和挖掘分析,简称数据征信。银行要发放贷款,需要对借款人进行信用审核,而互联网金融的逻辑则是借助数据进行征信评估。
P2P公司作为互联网金融的重要类型,本质上也需要利用平台或者其他渠道的互联网数据进行数据征信分析。P2P,简称人人贷,就是陌生人之间的网上借贷,在不相识的人之间开展借贷业务,投资者就需要借助对借款人的数据分析来完成信用评估。目前国内的P2P公司还没有达到完全的网上数据征信,一方面是数据库不完善,各个平台之间数据库相对封闭,另一方面是中国的社会信用体制还不完善,存在很大程度上的道德冒险。
因此,P2P在国内的发展呈现出混乱,千差万别的现象,既有线上无担保的,也有线下担保的,既有纯中介的,也有债权债务转让的,既有做个人与个人的,也有做项目的,最大的问题是缺乏一个完善的,可靠的数据源进行数据征信分析。这也使得目前国内大多数P2P不得不走回银行信贷的老路:开展线下的资产抵押,债务等审核,以确定信用。而互联网金融的最大竞争力在于数据分析和征信,P2P行业在这一方面亟待加强。
而反观一些P2P平台,在业务设计上并没有围绕着真正的P2P而展开,有些是通过债权转让,有些是把线下业务直接搬到网上,所依赖的仍旧是传统的银行信贷审核方式,甚至有的已经完全背离了P2P的初衷,做起了自融和非法投资的活动,最终损害了投资者利益。所以,在这一方面,国内的P2P行业始终要恪守的底线是:用数据征信的信用审核方法,并坚守P2P的初始投资意义,不搞错配和P2P以外的其他经营目的。
4、P2P行业新变化:银行搅局
在如今的资金渠道和融资环境中,银行仍然暂居绝对的主导地位。与互联网金融相比,传统银行在信用审核、风险控制、流动性风险以及合规控制方面都处于优势地位,并且接受银监会的严格监管,整个体系的稳定性是极强的。目前,P2P整个行业的规模,线上加上线下最多不过在千亿左右,和银行140万亿的资产相比,显得微不足道。具体来看,银行跨界运作P2P业务,具备的优势有如下几点:
1、银行资源丰富,在银行的传统业务中,就已经存在着类似P2P的委托贷款业务,只不过资金流水较大,对信用的风险也要求较高,属于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与P2P不同,委托贷款是由银行以外的中间人担任资源的连线者,把银行外部的资金经过银行的渠道由A贷给B,银行收取手续费,不承担风险。因此,银行完全可以自己承担中间人的角色,在资金需求者和放款者之家搭起桥梁,在规模上属于小微级别的委托贷款业务。
2、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较小,风险审核要求高,同期的P2P产品虽然可能在收益率上略低于互联网的P2P业务,但在风险控制上更胜一筹。招行P2P融资的最小投资单位均为1万元,融资期限从177天至182天不等,预期年化收益率6.1%-6.3%。对于一般投资者而言,获得稳定的可以控制的年华收益,减少风险损失仍将是主要的选择。
3、由传统金融机构入局P2P业务,政策风险较小,管理层较为肯定。招行的P2P业务已经在监管机构备案并获得监管批准,但由于新业务刚刚上线,相关内容还在不断改进和完善中,因此不便对外大规模推广。而对于一般的P2P平台,由于本身存在较大的流动性和系统性风险,受行业经济周期的影响也较大,一旦出现兑付风险,将使平台陷入破产境地,投资人损失也无法弥补。
传统银行试水P2P业务,背后的隐藏意义是较为深刻的,对于P2P行业整体的健康发展是有益的。一种可能的猜想便是高层已经肯定了P2P行业的生存空间,但是要在风险控制和平台操作方面严格遵循日后的监管条例,而由几家传统银行大佬来涉水P2P,实现更稳定的P2P操作,则是稳步推进P2P行业的一种稳妥策略。而早在银行之前,一些地方政府和大的国企集团就已经开始参股或者全资设立一些P2P公司,如平安的陆金所和江苏的开鑫贷等,政府和国企力量的介入也为P2P行业带来了更多的正面积极影响。
当然,即便银行开始涉足P2P业务,和一般P2P公司的业务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的,从此次招行的业务数额来看,大多仍然是银行重量级别的大客户,只不过是通过P2P的形式来完成了交易。而真正对于广大的中小融资客户,银行的P2P平台并没有做好精耕服务,批量化和降低成本的准备。一则银行仍然要以维护现有业务为准,而P2P对于银行来说业务量和规模相对小众,短期也难以形成绩效和成本上的优化,因此对P2P行业造成不了冲击。
5、未来可能的入局者:电商平台
阿里巴巴小微金融研究院院长陈达伟就曾表示,目前国内P2P模式还未成熟,主要表现在高坏账率。如果未来阿里能将P2P的坏账率控制到1%以内,是可以尝试做P2P的。此外,京东在金融战略方面,目前只是布局了京东小贷,也没明确表示有申请银行的意愿。据业内人士透露,京东金融很有可能会布局P2P行业。
众所周知,以阿里金融为代表的电商平台企业,已经开始利用自身所积累的数据和平台优势,开展各种金融业务。平台、数据、金融、生态成为电商大金融框架中的核心概念。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大电商平台衍生出的金融属性包括:快捷汇兑服务、小额信贷、类存款服务(表现为“存、贷、汇“,围绕第三方支付展开),开展数据合规和信用审核,搭建金融理财服务平台等,却惟独没有开展P2P业务的电商平台。在这一块,目前主要受限于市场环境和监管政策的不明确,一旦形势明朗化,电商自营开展P2P业务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从拥有较好的互联网信用生态的电商平台来看,开展基于电商大数据分析的P2P业务是很有前景的,也正符合P2P行业发展的本质:利用互联网技术提供基于数据分析的信用审核,而不是目前大多数P2P从业者的传统审核方式:线下调查和有限的担保等方式。电商平台是一个很大的潜在入局者。电商平台做为参与者,在数据分析、信用审核和互联网化交易中更胜一筹,而P2P最本质上的定义在于利用信用和征信来解决陌生人之间的信贷问题,而且这种信用和数据征信是纯粹线上的,和目前电商平台的信用处理方式是一致的,不谋而合的。所以说,电商是最重要的参与者。
相对于电商平台的数据库来说,大部分P2P公司的数据征信还是相对不太完善和充实的。其实,部分P2P公司已经开始借鉴电商的数据征信模式,给电商商户放贷的同时也要求对方提供在电商上的流水和订单数据,并进行核实。大部分P2P还没有意识到电商征信的重要性,在处理平台业务时仍然采用类似银行的线下审核方法,调查房产、土地、抵押和债权债务,既提高成本也违背了P2P的初衷:用互联网的数据征信降低交易成本,获取信息的透明,并加强信用约束力。
6、P2P行业监管政策预测
高层对于金融改革的决心使异常坚定的,从利率市场化的稳步推进,金融混业经营制度框架的建设,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的探索以及对互联网金融的密集调研,都可以确定,金融改革是本轮经济改革的核心要素,也是首当其冲的改革对象。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提高金融也的整体效率和运营质量,降低风险,促进资本和投资多元化。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生态和金融生态的结合体,本质上是利用互联网的便捷、安全以及信息透明的数据化思维来改造部分金融业务,同时结合金融也的风控模式,开展特定用户的金融消费活动。高层的目的在于金融产业的高效改革,对互联网金融持支持态度,鼓励在风险可控的环境下发展互联网金融。对于监管政策,由于互联网金融扎堆表现以及调研的审慎,暂时没有明确的监管方向性文件。
出于金融体系的稳定过渡考虑,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审慎经营原则,监管层的方向估计定调于“胡萝卜加大棒”,也就是既支持发展,也明确规定一定的政策底线,逾越了就给你敲响警钟。从部分P2P平台受到严厉处罚以及百度百发此次在线理财遭受调查等都可以看出,监管者一直在调教步伐太猛,忽视流程建设和风控缺失的具体经营者。政策允许发展互联网金融创新,但也需要符合政策监管的底线,否则,就是脱离了金融的紧箍咒,必然会受到控制。
从P2P行业的发展阶段来看,目前已经渐渐在远离初创期,开始进入框架丰富期和战略的整合期,由于各个P2P公司的进度不一样,有的P2P公司金融化模式已经相对成熟,如拍拍贷,平安陆金所等,对于这部分具有标杆意义的P2P企业,监管层的政策鼓励空间会更大,估计给的胡萝卜也多,只要企业能和管理层之间保持频繁沟通,同时注意和传统金融之间的差异化合作。而对于目前业务还不那么成熟的其他P2P和模式来说,给的大棒会多一点,并给出比较严格的政策底线。
互联网的监管,特别是P2P,目前很难做到一致化、标准化,因为它不像传统金融那样有一致的业务标准和风控规则,况且大多数的运营模式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前期需要一个标准化的过程。从目前的趋势看,除了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管理层只能先拟定几个大的政策底线和原则,至于细则,则需要对每一种P2P的具体模式做细分定位。
课程推荐
- 初级会计职称特色班
- 初级会计职称精品班
- 初级会计职称实验班
课程班次 | 课程介绍 | 价格 | 购买 |
---|---|---|---|
特色班 | 班次特色 |
290元/一门 580元/两门 |
购买 |
- 初级会计职称机考模拟系统综合版